浅层砂过滤器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,主要通过颗粒滤料(如石英砂)的截留、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等杂质。其核心工程原理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:
过滤介质(石英砂)颗粒之间形成不规则的孔隙结构,当水流通过时,大于孔隙尺寸的悬浮物颗粒被直接截留,沉积在滤料表面或孔隙中。例如,水中的泥沙、藻类、纤维等粗大颗粒会被表层滤料拦截,形成初始滤饼层,进一步提升过滤效果。
对于小于滤料孔隙的细微颗粒,会通过惯性碰撞、扩散运动等作用进入滤层深层。滤料颗粒表面的吸附力(如范德华力)会捕获这些颗粒,实现 “深层截留”。例如,胶体颗粒(粒径通常为 1 nm~1 μm)因布朗运动与滤料接触,被吸附去除。
浅层砂过滤器通常采用短流程设计(滤层厚度较薄,一般为 30~100 cm),配合底部布水器(如筛板、支管式布水系统)实现均匀布水。水流以低流速(通常为 5~15 m/h)垂直通过滤层,确保颗粒有足够时间与滤料接触,避免因流速过快导致 “穿透” 现象。
随着过滤进行,截留的杂质逐渐堵塞滤料孔隙,导致水头损失(压力降)增大。当水头损失达到设定阈值(如 1~3 m 水柱)或过滤时间达到设定值时,系统触发反洗程序,通过逆向水流(或辅以空气擦洗)清除滤料中的杂质,恢复过滤性能。
反洗时,水流方向与过滤方向相反,高速水流(通常为过滤流速的 3~5 倍)冲击滤料层,使滤料颗粒相互摩擦、碰撞,剥离表面附着的杂质。同时,滤料层因水流冲击形成短暂 “膨胀”(膨胀率约 30%~50%),颗粒间空隙扩大,便于杂质随反洗水排出。
部分设备会结合空气擦洗(反洗前或反洗中通入压缩空气,产生气泡搅动滤料),通过气水混合作用增强对滤料孔隙内杂质的剥离效果,尤其适用于截留黏性污染物(如藻类、腐殖质)的场景。
-
截留过滤是基础,实现对悬浮物的高效去除;
-
水流动力学设计确保过滤过程稳定,避免短流或漏滤;
-
反冲洗再生则通过物理清洗恢复滤料性能,保障设备长期运行。
实际应用中,浅层砂过滤器常用于地下水除铁锰、循环水旁滤、污水预处理等场景,其原理的优化(如滤料级配、布水方式、反洗强度)可针对不同水质需求进行调整。